全搜索导航加载中...

2016年3月19日 星期

首页 » 第02版:要闻 » 研究仿脑技术 破解抑郁信息 上一篇  下一篇 字号 [放大 默认 缩小]

电子科大拟建脑信息前沿研究院

研究仿脑技术 破解抑郁信息

  阿尔法狗的横空出世,引起了全世界对脑科学和类脑智能的关注和热议。记者了解到,在电子科技大学,也有这么一群从事脑信息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正在筹划建立天府脑信息前沿研究院,对脑信息机制、模拟脑智能和脑信息获取进行重点研究。

  脑信息机制

  服务人类脑健康

  昨日,记者来到电子科技大学。在该校信息医学研究中心,满眼尽是脑科学、脑信息、脑智技术等方面的前沿报道。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当前正计划对校内现有的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神经信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高场磁共振脑成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成立天府脑信息前沿研究院。

  “近年来,仿脑、类脑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角逐的热点。”研究人员告诉记者,仿脑技术,通俗地讲,就是模仿生物大脑中的信息处理模式,构建高效的计算机软、硬件方法和技术,研发新一代人工智能系统。

  2013年,美国和欧洲不约而同地推出了重大脑计划,主要研究模拟大脑工作模式、发展新型类脑技术。即将启动的中国脑计划也把以建立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向的类脑智能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记者了解到,未来,天府脑信息前沿研究院的重点研究方向则包括脑信息机制、模拟脑智能和脑信息获取。其中,脑信息机制的发展重点之一是服务人类脑健康,阐明抑郁、癫痫等重大脑疾病的信息机制。模拟脑智能的研究重点为逆脑、仿脑、深度学习和混合智能,脑信息获取则重点发展直接针对人的无创脑信息检测技术。

  仿视觉

  有望成飞机的安全眼

  记者从学校了解到,目前天府脑信息前沿研究院虽然正在筹建之中,但一些仿脑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实践当中,比如仿视觉。

  所谓仿视觉就是模拟大脑中视觉系统信息加工模式,建立智能的图像及视频处理技术。“它最直接的贡献就是提升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众多应用。”研究人员举了个简单的例子:用相机拍照,人们常常会因为光线的原因而遇到成像不清晰、偏色等问题,但用人眼看却不会受到这些影响——因为人的视觉系统可以自动地消除外界光源颜色的影响,始终正确地感觉到物体的真实颜色。

  通过对人的视网膜机理、甚至是猫和鼠等动物的独特视觉信息处理模式的研究,研究人员建立了相关算法模型,可以更好地进行去雾去沙尘、细节增强等处理,显著提升图像或视频的质量。

  这一技术目前已经运用于沪宁、沪杭等高铁的轨旁设备巡检视频和图像,以有效恢复高动态范围图像的亮度。记者昨日在实验室看到,原本黑黢黢一片的原始图像,因为有了仿视觉的辅助,实景画面纤毫毕现。

  研究人员还告诉记者,他们希望未来将这一仿生技术运用到飞机上去,帮助飞机在雾霾、沙尘暴等恶劣天气中实现安全起飞和降落。

  成都商报记者 王冕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最新跟帖

发帖区

已有0条跟帖(点击查看)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