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收否?如何收?关键在理念
□刘一 华阳城管对100余辆共享单车进行清理,引得舆论哗然。说白了,这件事的重点,其实不是一个执法问题,而是绿色发展的理念问题。 都晓得,自行车是目前最低碳的出行方式,代表了一种绿色的生活理念。成都要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大力提倡自行车出行肯定是题中之义。共享单车进入成都,不仅是一个新鲜事物,更是成都推进绿色发展的大好助力。一“清”了之,看起来是搬出了法律法规,但实际上,是基层执法理念没有跟上,对“共享单车”没有概念,没有把绿色发展和城市管理融会贯通。大成都该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不是盖几座楼、修几条路的问题,而是如何盖楼、怎样修路的问题,也就是说,是一个发展理念如何跟上潮流的问题。当然,任何新理念的树立都有一个过程,对华阳街道的做法也不必过分苛责。比如前些年,成都全城也有过梧桐叶、银杏叶要不要扫的大讨论。现在,成都很多地方对扫不扫、何时扫,就有了比较科学的做法,既照顾了市民的审美需求,又不影响城市的整体整洁。先有理念,后有管理,达成了理念的共识,就能形成科学的管理。 话说回来,虽然对共享单车应该给予一个包容性成长空间,但是,也不能因为这个“包容”就丢成都城市文明的份儿。既然骑车都“绿色”了,为啥停车不“绿色”呢?其实,在目前拥有共享单车的全国各个城市,其停放都是城市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对这个新事物、新问题,如何率先摸索出一个解决之道?相信成都有这个智慧。 |
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 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 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 成都商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侵权举报电话: 028-8678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