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新闻热线:86612222    成都商报刊号:CN51-0073

2023年5月26日 星期

这是一所学校 也是治疗不良行为的“专科医院”



  52中宿舍

  整齐的教学楼、绿草地红跑道、琅琅读书声……这是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团结镇靖源上街的第五十二中学(简称“52中”),从外表上看,她和普通中学没有两样。

  每天早上6点40分许,学生们就开始跑20分钟操,早餐过后上早自习,8点40后开始第一课。除了学习文化课等课程,学校每天还有一节心理课程,学生也会在心理课程上与老师谈心或者写日记。

  52中的“前身”是成都市工读学校,1962年开始创建,为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提供教育。上世纪90年代之前,工读学校的学生一般是经教育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协调送入的。后来,“强制入学”逐渐被废止,工读学校主要接纳“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比如一些有打架、逃学、网瘾等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中学生。一些家长在普校老师或者朋友的介绍下,就会将存在严重逃学、打架斗殴、沾染不良习性的学生送到52中,现有初中各年级学生200多名。

  在新的政策下,52中将迎来第一批恶性犯罪案件中不予核准追诉的低龄未成年学生。在专门矫治教育总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实施细则和工作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52中校长程鹏强等专门学校负责人也迎来了一场新的挑战。

  一所治疗不良行为的“专科医院”

  如何让学生都好好在学校里上学,是每个52中老师都头疼的事。向老师的学生小吴(化名)曾偷偷溜出学校。平时,小吴就喜欢和老师“对着干”。发现小吴不见时,向老师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安全。当她终于在小镇上找到小吴后,她没有责骂小吴,只是眼泪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

  与“问题学生”相处,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历练。向老师坦言,很多教师刚到52中时,每天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孩子”,时常情绪崩溃。“那时候经常会无缘无故地号啕大哭,现在想起来就是很小的一件事情。”

  向老师是一位心理老师,她觉得,在这里很多孩子的问题行为,都是在表达某种情绪。虽然一些表达的行为在旁人看来不太恰当,但这些学生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有许多自己的想法。

  在她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里,有一名因为长期不回家,被送入52中“治疗”的少年小李。向老师了解到,小李曾是一名中规中矩的学生,不知为何突然变得“叛逆”。一两年后,向老师在陪小李散步时,终于知道了小李埋藏多年的心结。

  原来,小李三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闹离婚。爸爸离家出走,妈妈让小李自己去爷爷家寄住。但因为爷爷出差,一个星期后小李才得到长辈的照顾。从那以后,小李就常常不回家,到处跟其他人玩。向老师知道,小李一直很依恋父母,也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但小李那时候还小,不明白不回家这个行为的背后,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对52中校长程鹏强而言,他试图通过转化学生的实际案例来证明,这些孩子不是坏人,只是“生病”了。他想将52中打造成为“一所治疗不良行为学生的专科医院”。“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交叉感染’,我想打个比方,医院传染病区全都是传染病人,但是经过医生治疗,病情都会好转出院。”

  据介绍,52中采取小班教学制,每个班只有十来个学生。每一层楼教学楼和宿舍都有一条走廊连接相通。平日里,值班老师和学生都住在宿舍区。52中没有生活老师,学校给每个班都配备了4名班主任,4名老师轮流24小时值班。课余时间里,老师既是师长又是玩伴,更容易与学生建立情感。学生每天都会写日记,老师也会每天都修改,日常生活中老师也都会跟学生谈心,教学生如何正确地释放自己的情绪。

  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就来到52中的邹老师,已在这里任教20余年。她现在分管学校的德育工作。她记得,有一个叫小陈的学生,父亲脾气暴躁且对孩子期望过高,使得他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父亲便把他送到一所武校学习。在武校就读期间,小陈心理疾病愈发严重。后来,父亲听说小陈的表哥在52中有较好的转变,也把小陈送到了52中。

  在24小时的陪伴下,原本有些厌世的小陈与邹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他给邹老师写了一封长信,讲述了这些年家庭等因素对他造成的影响。信中提到在52中的学习经历,说他明白了要找到“活下去的意义”。“老师24小时的真诚陪伴,让很多学生有了转变。这不仅仅是救了一个孩子,也挽救了很多处于瘫痪状况的家庭。”邹老师说。

  曾经的学生

  今天的老师

  27岁的李唐吟是52中新招聘的老师。13年前,他也曾是52中的一名学生。因为父亲的工作发生变动,李唐吟曾多次转学。或许是因为一次次被迫融入陌生环境造成的安全感缺失,李唐吟的性格有些急躁。厌学、打架、赌博、伙同高年级同学一起收保护费……在多次受到留校察看的处分后,他被父亲送到52中。

  刚到52中时,李唐吟有些不适应。他感受到,52中非常重视感恩教育,学校认为只有学会感恩,学生才能慢慢发生改变。李唐吟觉得,上学时的师生关系特别亲切,老师们会像家人一样照顾、关心学生,晚上查寝时还会给大家盖被子,学生也都不会称呼老师为某某老师,而是像称呼家人一样称老师某哥、某姐、某妈等。

  从52中毕业后,李唐吟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后来参了军。退伍后,他做过健身教练,当过医药代表,甚至还开过奶茶店。最终他选择回到52中,成为一名专门学校的教师。“我选择回到52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对52中有感情,想回来帮助曾经和我一样的孩子。另一方面,我对我的老师一直抱有感恩之情。”

  程鹏强说,学校很早就开始注重融入普教,最终的目标也是想让孩子们回归到主流群体。据统计,52中有近3成学生可以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学校每年都会追踪毕业生的动态。这些毕业生中,有的拥有一技之长,有的考上了本科,甚至成为了校学生会主席,有的在国外的名校读书,有的成为了地方电视台的主持人,有的进入了维和部队,还有的成了飞行员、消防员、交警……

  52中毕业生小林告诉记者,学校非常重视因材施教,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的教育。“比如你体育好,老师就会重视对你的体育教学,还会从外面请专业人士来教你,不会非要逼迫你学习。”他表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门课正是体育课。当时学校请来了专业的足球队帮助他们训练。另一名毕业生小崔觉得,在学校规律的生活,让他更加专注,改变了他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方法。

  “我们的定位是学校,进来的是学生不能把他当成犯人看待。对于一些问题学生的教育方式,我们原来叫管控,后来我们强调沟通。从管控到沟通,再从沟通到帮助学生实现自主转变,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教师的教育行动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很多学生重义气,情感到位了,就容易发生变化。”程鹏强说。

  “专门矫治教育”

  亟待完善工作机制

  随着新政策的推进,52中正在建设“专门矫治教育”的场所,在今年9月的新学期将接收“实施了刑法规定的违法行为、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以司法部门送入的涉及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为主,实行闭环管理”的矫治类学生。

  关于“专门矫治教育”的场所,学校正修建单独的学习区域,制定配套的课程大纲等。学校在建立单独的学习区域时,一方面要保证闭环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考虑接收的都是孩子,要以感化、矫治为主,建筑风格方面则更偏古建风,打造更具有“书院”氛围的教学环境。

  程鹏强提到,现在如果将专门教育分为教养型、教化型和矫治型,那么52中以往的教育主要属于教化型。而专门矫治教育属于一个新型的教育类别,还未完全成型,相关的学术研究很少,就像一个无人区需要探索,没有相应的标准,“这也是目前最难的地方”。他表示,这次招聘李唐吟,是因为他们正在筹备专门矫治教育的领域,需要新的专门矫治教育老师的加入。

  他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将矫治型学生和教化型学生进行一定的融合。他把涉罪的学生比作是“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在经过一定的“治疗”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转入代表教化型类型的“普通病房”,使得这些孩子逐渐回归社会。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各地专门学校发展参差不齐,相对而言北上广这类一线城市发展更为前沿,比如广东省未管所和广州市新穗学校联合办学的九年义务教学工作,未成年犯通过学习能够获取学历毕业证书,这为其出监后谋生就业和接受再教育能提供基本保障。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李楚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部分地区专门学校建设尚不能满足现实刚需,同时存在定位不明确、部门衔接不畅、管理不规范、专业化不强等问题。检察机关应加快建立与专门学校的工作衔接机制,协同有关部门将更多的罪错未成年人送入专门学校开展矫治教育。

  四川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罗春梅也曾公开表示,要明确专门学校管理体制。目前专门学校有的由政法委,有的由教育部门,有的由司法部门主管,管理上也缺乏统一的程序规范,导致在招生范围、管理模式和学校建设等方面都不相同。罗春梅建议确立教育部门主管、司法机关参与的专门学校管理体制,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发挥积极作用。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陈卿媛 实习生 刘宇恒 刘清